练习时长两年半, 但是德语

0

我在读博最困难的时期开始学习德语, 到月底好巧不巧刚好是两年半. 怎么说我就是给自己加活, 本来要写年终总结就已经够累了, 还要叠加老板让我写的经费申请, 手底下管的四五个人, 自己的实习项目, 忙到爆炸. 但是既然已经学了两年半了, 我爸妈和朋友们也经常问我进度几何, 不如把一些经常被问的问题和自己的感受都写下来.

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学德语. 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我最早接触德语不是元首到河北省来的鬼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x411c7iM), 而是一部比较冷门的美剧《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电视剧大概说的是美国二战战败了, 被日本和德国瓜分了领土. 看几个本来是美国人的主角战后在纳粹美国也要学德语, 感触蛮深的, 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国破是这个感觉. 也是第一次感觉到, 哦原来德语听起来凶凶的好酷的样子, 学起来应该挺有意思. 加之那段时间又闲又菜又内耗, 索性抄起不要钱的duolingo.

1

duolingo的形象是这只绿绿的看起来人畜无害的鸟. 尽管是个学习app, 他的设计模式更像是一个游戏. 模式挺简单, 一节课是十道题, 选择匹配和造句之类的, 几分钟就能完成. 很多课会被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知识点, 每天玩, 大概一周就能学个大概.

不要钱就能玩, 是兄弟就来背单词

学习会积攒经验, 完成任务可以获得一种游戏内货币. 一道题是一点经验, 连续答对还有加成, 算下来一节课几分钟能攒十几点. 我刚开始只能一点点攒, 所以拿到1万经验和5万经验还挺激动的. 后来有了双倍经验卡, 高经验值的复习题, 两者还能叠加, 经验多多少少有点通货膨胀, 一个星期搞个一两千不成问题. 两年半我已经有了… 23万经验?

成就系统是这个app设计的另一个挺有意思的地方. 你完成各种各样的成就都会获得一些游戏内的道具, 全勤一年及以上还有对应的奖章, 可以贴在头像旁边. 全勤奖是真的有点要命在的. 我记得有天我在开夜路的时候, 突然收到推送:今天还没背单词哦. 想了想我当时一年半的全勤, 我直接下一个出口下高速在路边背了十分钟接着上路.

每周会随机25人分一组, 大家比谁这周的经验更多, 俗称上分. 经验最多的几个人会提高等级, 最低的几个会降低, 俗称上段. 从青铜上到钻石十个段位, 上钻石倒不难, 但是保住钻石就麻烦了. 有时候一组25个卷王天天学习, 搞得你不跟着学就要掉段, 被迫加班. 因此被戏称为”全新的吃鸡类游戏”, 在这里你甚至可以学习语言.

为了不掉段, 神仙们也各有方法. 我到现在连续36周钻石, 就是之前被一个老六蹲下去了. 因为我那时候大概是十八九名, 觉得没问题. 然后几个老六在周末截止之前疯狂上分, 直接把我压到掉段去了, 而我又没收到提醒. 现在上分到了截止, 不比掉段的分数高个大几百都不放心的, 临截止还得一直查看榜单, 看谁还在线卷.

这机制我最害怕的不是一天刷三千经验的玩家. 他们就比我肝多了. 最怕的是和我贴贴的玩家, 永远少20经验. 无论我攒了多少经验, 一天以后他少我20, 就蹲在下面等着偷袭. 完了快截止的时候突然上分拿排名.

后来app组甚至觉得大家还不够卷, 在钻石组上加了个锦标赛. 要在钻石组前五之后, 在15人的锦标赛里连续三周拿到前五才算胜利. 我一开始还挺期待的, 那一个月天天爆炸刷题, 最后就送了我个贴头像旁边的奖杯?

理论上这个duolingo是免费的, 但是免费版的只能犯错五次就要等待一段时间. 有点像微信公众号里的那种”免费”小游戏. 这对于上分机制非常不利, 上分这么慢要掉段的. 所以理所当然地开始了付费上班.

一年120刀的家庭版年费虽然不菲, 但是分摊到六个人身上还能接受. 充值还有了健身房性质, 不学不仅掉段, 而且是真的亏钱. 我第一年充值之后就发现, 我们六人家庭里的三个人天天卷, 一年全勤的奖章贴在脸上; 另外三个人… 没动. 没动的三人中两个人和我说不定了, 但是Ernest很坚持地说他要学日语的, 他今年会学的. 目前Ernest的进度是没有进度. 反复鞭尸

我从开始学到现在两年半的时间, 课程结构已经经历了几次大改, 这是最绝望的, 很多未完成的进度会被直接删除. 一开始课程的结构是树状的, 你完成了某个知识点就可以点亮接下来的几个知识点. 期间发生了两次内容改动, 把我的进度往后拉了好多. 后来我终于要把知识点学完的时候, 课程结构都改了, 改成了线性的模式, 只能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往下背. 好在现在德语背完了, 课程内容修改已经影响不到我的进度了. 坏处是复习的时候会莫名其妙冒出一些没见过的知识点?

这个app的设计者和使用者至少有一个有病.

大病.

2

至于德语难不难, 这是当时完全没有考察过的东西. 21年初开始学各种东西的时候, 我的精神状态是 “我好菜啊我什么都不会” 和 “我好强啊我什么都能学会”的叠加态. 甚至刚开始我还有一个错误印象: 德语挺简单的. 因为和英语属于同一个语系, 很多单词是不用背的, 不少词根也是一样的.

比如scribe这个词根, 在德语里是schreiben, 仅仅有几个读音导致的变形. 两者都是”写”的意思, 在英语里可以组成describe (描述), prescribe (处方)这类多少和”写”有点关系的词; 在德语里就有unterschreiben (unter = 底下, 在底下写 = 签字), schreiber (写字的人, 作者).

德语单词可以叠加. 比如Tisch是桌子, Schreibtisch就是写字的桌子, 书桌. 这是德语单词经常被人诟病长到离谱的原因. 比如自然科学就是: 知晓 (wissen) 自然 (Natur) 的事务 (schaft).

但是第一次看到 Waldeinsamkeit 的时候还觉得挺有意思的. 它表示在树林(Wald)里一个人(einsam)的那种感觉, keit用以把形容词名词化. 我心想能把这种感觉专门做成单词, i人体质暴露无遗.

我直到太晚才发现德语的语法真的地狱. 这一节剩下的部分都可以算是德语劝退指南.

先从简单的动词说起吧. 原则上来说动词总是句子的第二个元素, 别管其它的怎么排列. 结果就是, 一句正常的”我今晚吃鱼”, 你想特别强调”是今晚吃的”, 中文可能是”鱼是我今晚我吃的”之类把语序颠倒的说法. 但是德语里如果把”今晚”放到前面, 动词”吃”仍然必须是第二个元素, 句子就变成了:

“今晚吃我鱼.”

如果到这里你开始觉得有问题了, 你的语言天赋不错. 但如果只觉得有点不太方便的话, 考虑一个有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句子:

“今晚介绍我你他”

请问是”今晚我把你介绍给他”还是”今晚我把他介绍给你”?

好问题! 德语中的四个格这不就来了吗! 简单理解四个格用来表示主语, 直接宾语, 间接宾语和从属关系. 用不同的宾语, 不就分清楚谁介绍给谁了? 明明可以用一个介词搞定但是为什么不直接把整个语言复杂化呢对吧.

然后就是性别. 当然你在中文里也有他她它, 德语就有der, die, das, 但是德语则是每个名词都有性别. 这个性别大概率没什么规律, 即使有一些规则也很奇怪. 比如”小”的东西都是它, “小女孩”也是”它”; 但是一些动词转化成的名词, 比如”政权”, 是她. 狗是阳性的猫是阴性的, 好记, 那公猫和母狗呢? 德语笑话之一, 德国人不能就Nutella (一种抹面包的花生酱)是哪种性别达成共识.

于是每个词不仅有三个性别外加复数, 还有叠加在句子不同位置产生的四格, 排列组合就是16个变形哦. 这个变形不仅仅应用于冠词, 代词和修饰代词的形容词也要用类似的规则变形. 另一个德语笑话, 看这一个4x4的表格不许哭, 记好了都是要考的:

当然这个表格里的16个定冠词在英语里只有一个意思: the. 而中文里甚至没有冠词的概念.

这还没完呢, 如果是从句, 要把动词从第二个元素挪到所有东西最后. 一开始非常不适应, 看了半天没有动词.

“我想你建议, 和你朋友今晚饭店别去

马克吐温写过一篇 《可怕的德语》The Awful German Language, 专门吐槽德语有多难. 其中一条毒舌就非常有道理:

如果一位正宗的德国仁兄开始说句子 ,大概等到他游到大西洋对岸,才能从他嘴里吐出一个动词.

3

但是我这次学语言的时候, 刻意没有像学习英语那样去记住语法. 我学英语的经验就是我非常不擅长死记硬背. 高中的时候每天背, 但是默写从来不行. 到高考前, 什么3000词是没记下来几个, 语感都是从金装律师们互飙垃圾话学的.

另一个原理更加简单朴素: 小孩子从来不背单词. 小孩子学说话不会知道什么主谓宾和那该死的16种变格. 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孩能学会这么说, 只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说. 把问题留给脑子, 让它自己去搞明白.

duolingo有类似的设计原则. 一开始还可以在课程里找到”提示”, 总结了这节课的语法原则. 当时就放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 不专门去找是看不到的. 后来甚至直接给删除了, 没有语法规则, 做题就完了.

你当然可以说, 记住规则可以更快地学会一门语言, 或许一两年就可以; 但小孩子学说话可是要好多年的. 但好在, 我也不急啊. 我又不是明天就要去考德福C1; 本来就是学着玩的, 要学多久能到什么程度本来就是随缘. 结果是, 我其实不会语法. 变格, 时态, 介词全靠感觉.

学德语就沿用了很多学德语的经验: 听歌, 刷剧, 看电影. 几部德剧非常推荐. 《巴比伦柏林》 Babylon Berlin, 《我们的父辈》 _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_都是国内反馈也不错的片子. 两个片子的男主都是Volker Bruch, 33年还在《巴比伦柏林》当小警官, 41年就被《我们的父辈》送上了前线. 《巴比伦柏林》第四季看到男主加入纳粹党以后, 我开玩笑说, 世界线收束, 一切都合理起来了. 《如何在网上卖迷幻药》 How to Sell Drugs Online (Fast), 真人真事改编, 我称之为绝命毒师青春版, 但是叙事没有毒师那么沉重, 带了点青春喜剧的味道会好看很多.

《亿万图谋》可能小众一点, 我写文章的时候才看到这个翻译, 和原文 The Billion Dollar Code 相比真的是信达雅. 迷你剧一共就四集, 两个德国年轻人创造TerraVision, 之后又如何被谷歌假意收购, 实则抄袭出了谷歌地球; 两个人被迫应对但却分崩离析关系破裂, 诸多年以后两人和解共同起诉谷歌. 纯剧情片也没啥可剧透的, 但是看到两个年轻人创业维艰, 从成功到失败的经历很难不共情. 很多剧情能勾起大二的时候和Ernest一起熬两天夜写Hackathon的回忆. 理所当然地看了两遍.

《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 看了两遍, 除非是去看元首到河北省来的鬼畜, 不然我不太推荐. 没有点历史知识, 知道二战末期的前因后果的话, 很容易看得一头雾水. 《万湖会议》Wannseekonferenz 也是, 这个会议上纳粹党拿出了臭名昭著的处理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 Die Endlösung. 全程对白, 而且很多问题不交代背景, 四舍五入就是看希姆莱为首的军方领导和政府领导吵架. 我听说网飞重拍的《西线无战事》Im Westen nichts Neues 很好, 但是看完以后觉得评价有点高. 同样是反思战争, 但我觉得没有《我们的父辈》来得深刻, 剧情上也略显干瘪. (我看出来了你们德国人是真的喜欢反思这反思那的)

直接看德语剧的坏处是, 德语口语真的说很快, 经常来不及看字幕. 甚至有时候口语缩的东西太多, 和英语字幕不是一一对应的. 就比如No的纸面说法是Nein, 发音又重又慢. 但口语化以后就是Ni, 发音类似于外国人学中文不会声调的时候说出的”你”. 刚开始我甚至以为这是另一个表示否定的词.

网飞和亚马逊旗下的剧有几乎所有主流语言的音轨. 当然后期德语配音的剧, 除非专门花时间制作, 否则经常有翻译问题. 不是他们翻译得不正确, 而是他们翻译得太正确, 语法太完整, 发音太清晰了. 听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德语版的”哦我的上帝啊”. 比如《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 用德语看就出戏很多.

也借这个机会把一些心爱的老剧拿出来用德语音轨反复观看. 去年冬天生病的时候躺床上猛刷POI. 因为从早到晚都在听, 结果梦里都是李四在用德语讨论案情, 这是我第一次用德语做梦. 《浩瀚苍穹》 The Expanse 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Avasarala和Camina Drummer换了德语以后听起来更霸道凶狠了, 这就是语言特色吧…

我很喜欢看脱口秀, 之前去找过德语的, 但是啥也没找到. 果然世界上最短的书就是英国的菜谱和德国的笑话. 甚至这个行为本身都比他们的笑话好笑.

听歌的话更喜欢LEA和LOTTE, 她们的女声烟嗓听起来很奇妙, 有点杨坤和邓紫棋合体的感觉. 找到她们的过程则比较麻烦. 如果是英语, 即使是圈外人也知道霉霉的大名, 或者西城后街这种上个世代的经典. 你要是想听英文歌从他们开始大概率没错. 但是德语真的一抹黑, 有哪些歌手, 什么我喜欢什么不喜欢都不知道.

我先在Spotify上先找一个德语热门歌单, 把挺喜欢的选出来加到自己的歌单. Spotify有个Enhance歌单的功能, 根据歌单里已有的歌曲自动推荐类似. 这个功能比我想像的好用, 尤其帮我推荐了很多之前从没听过的歌手, 比如LEA.

新时代产生了一些我以前没用过的路子, 结果倒也挺不错. 比如网络视频: Youtube有Easy German这个频道. 主创每期都有一个主题, 然后上街随机采访路人, 后期配上双语字幕. 一个纯聊天的节目, 但是能展示出这个语言和使用者的千姿百态. 印象最深的是22年冬天之前关于能源价格的一期, 当时因为俄乌冲突, 俄罗斯断了欧洲的天然气. 看得出来一部分人非常慌张, 担心自己甚至付不起暖气费; 另一部分人完全无所谓, 有的出于无知, 有的出于自信.

我是用英语学的德语, 所以几乎没看过中文的德语教学资料. 之前在开会的时候发现, 我没法同时听中文和德语, 脑子会直接宕机, 任何一方说的东西都理解不了. 但是我不断调教B站的推荐系统之后, 它给我推了个挺好的德语up主”不知名王同学”. 同样是沉迷好看女人, 我甚至可以顺便学点德语小品词.

如果我的读者真的有人想润德国的话, 她的这个视频或许能帮到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u4y1t7tW

另一个up主是”黄姐夫在德国”, 讲的是和他德国室友的日常. 他室友毛毛真的又帅气又可爱! 偷录毛毛催快递发飙那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a411m7mv) 我直接笑飞. 会让我会想起当初是怎么因为德语凶凶的才来学. 听他发火的感觉, 用弹幕的话说, “我还以为斯坦纳的进攻又失败了” (参考上文元首的愤怒) 我这样截图毛毛一定不会生气的对吧

Spotify有很多Potcast. Coffee Break German 比较常听两个人用英语德语混在一起闲聊. 我特别想找这类的, 最好是把当天的新闻英语念一遍德语念一遍. 两种语言都念一遍, 德语听懂多少都不重要, 帮我在两个语言之间建立一个关联就行. 关联多了, 到某个时刻量变会发生质变, 别问我为什么用这个词, 为什么句子结构是这样, 问就是语感.

另一个从朋友那听说的app是Tandem, 有点像约会软件. 唯一的区别是匹配原则从”男女”变成了”你的母语”和”你想学的语言”, 帮你找一个母语用户来练习. 问题是, 没什么人”母语德语想学英语”. 开玩笑德国英语普及率56%, 尤其是英语本身就比德语简单, 会德语基本等于会英语. 雪上加霜的是, 对本i人来说和陌生人聊天真的难于上青天. 所以用了一段时间就弃了.

那么i人怎么聊天呢, ChatGPT. 我意外的发现如果你让ChatGPT讲德语, 并且让他纠正你的语法错误, 这个方式非常好用. 唯一让我觉得比较担心的是, ChatGPT和我说他爱吃寿司… (或许和我上文提到了我爱吃鱼有关系)

ChatGPT和真人比有几个好处. 首先他不是真人, i人狂喜. 它会及时纠正你, 比如我上文聊天的时候给鱼加了一个不存在的复数, 它会说你拼错了. 其次是随取随用和及时回复. 它不会像真人一样, 因为你三个月不和它聊天而沮丧, 也不会半个小时不看你的消息. 机器人很乖巧, 机器人没有情绪, 机器人会安静地坐在盒子里回答你的问题.

当然ChatGPT永远不会和你通话, 不会和你视频, 不会和你交朋友. 机器人很不好, 机器人没有情绪, 机器人只会坐在盒子里等你打开. 或许有一天我会作出更多尝试, 或许我会去交远在德国的朋友也不一定呢.

4

最后再绕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来. 为什么要学德语?

比较直接的原因是duolingo两年半的全勤和钻石段位不想丢吧. 人类的本质就是打卡和收集. 但这并不构成我每天仍然花费快半个小时背单词, 去学习更多德语的理由. 我太熟悉duolingo刷经验的套路了, 我可以每天十分钟就攒够保级的经验.

如果一开始只是图个乐子, 16个冠词一定剥夺了我很多快乐. 考德福是对我来说另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原因, 也经常被问什么时候打算考. 获得德国的永居蓝卡需要工作5年, 但是德福考过B1就只要21个月, 再加12个月可以在欧盟来去自如. 比垃圾美利坚动辄十年的绿卡排期舒服多了. 但是打算去年考的试拖到今年, 本来打算月底考B1, 愣是被各种项目再次拖累.

尤其是有的比较迂腐的地方会唯证书论. 比如某遥遥领先厂就问我六级几分? 我说我在美国读了五年博士你问我六级成绩, 我寻思你不如再加两道十以内的加减法谨防你们招聘到弱智. 那么没有证书他们自然不会认同我会德语, 实际上按照这个逻辑我高考语文差点不及格, 连中文都不会.

写这篇文章确实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反省机会, 思来想去, 这么解释也许更好一点.

为了奶头乐

在某种层面上, 每个博士都需要一个”一份投入一份产出”的娱乐. 因为对于科研的不确定性而言, 一份投入一份产出真是太吸引人了. 我的很多朋友喜欢健身, 长跑. 而我给自己找的奶头乐就是跑步和背单词. 反正听起来都不像是正常人类爱干的事儿.

科研太困难了也没什么, 至少我有两年半全勤和钻石段位. 好了下面哭着去回复论文的修改意见吧.

为了更广阔的视角

语言学习中经常会出现的反驳: “翻译软件已经做得很好了.” 但我的经验是, 还不够好. 有些东西总是只能在原文的语境下产生含义.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独立宣言》原文的震撼:

We hold these truth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

读了整篇文章以后, 与”self-evident”如此义正言辞且掷地有声相比, 翻译成”不言而喻”让我觉得苍白无光. 甚至Declaration这个词本身, 它自带的庄严和不容置喙, 都是我从”宣言”这个词里感受不到的. 我并不是批评译者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是语言自带的缺陷. 究其原因, 《独立宣言》产生的语境在中文里是不存在的.

学习语言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关注单词和语法, 而是代入这个语言使用者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而宣告独立这件事, 是中文语境和儒家文化里的禁区, 因而很难感受到这份文件自带的严肃.

基于同样的原理, 我会把德语继续学下去. 德国有太多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东西是可以读的. 希望有一天能去读《共产党宣言》的原文, 读《西线无战事》的原文. 去感受作者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思想状态.

比如《西线无战事》的英文翻译是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直译是”西线静悄悄”. 但德语原文是 Im Westen nichts Neues, “西面没有新事”. 那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翻译, 其核心又是什么, 恐怕只能读原著明白.

另一方面, 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闭塞和和上一个时代完全不一样. 我们接受不到信息, 不是因为我们缺乏翻译工具, 而是我们缺乏注意力. 当代的问题在于, 信息量是如此大, 没人再有精力去关注所有人所有事. 如果还要让事情雪上加霜的话, 推荐系统把我们死死地关在每个人自我打造的信息茧房里, 让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的.

愚以为, 每个互联网的用户都有义务去不断打破自己的茧房. 否则我们就不是互联网的用户, 而是为它收集数据的奴隶.

学习德语就是我跳出茧房的尝试.

如果不是为了学德语, 我不会去看Easy German, 不会知道新闻里每天说的”欧洲寒冬”对德国的普通民众有多大影响. 也不会看到各种各样优质的德国剧集和电影. 当然如果不是为了看懂该死的万湖会议, 我也不会去翻阅第三帝国的历史.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总是一步一个脚印.

(非常惭愧, 理想国的第三帝国三部曲今年一页没动)

学了德语就一直想着去尝一下Schnitzel (炸猪排), 各式Wurst (德式香肠)和Döner Kebab (土耳其烤肉). 就看这图我翻译成土耳其肉夹馍完全合理吧. 额… 为什么会乱入土耳其, 出于某种我还没深入调研的原因, 这玩意儿在德国很火. 一种说法是奥斯曼帝国被分解以后的难民流入了德语区, 一并带来的还有他们的家乡菜: (那时还不存在的)土耳其烤肉.

于是周围的Biergarten (露天啤酒园)都走了一遍. 什么露天啤酒园这个翻译不行, 看图说话我翻译成德式大排档也非常合理吧. 除了德国酸菜Sauerkraut不太好吃以外, 我意外地发现去Biergarten还挺快乐. 这就是我今年没瘦的理由了.

为了自我实现

我花了好几年试图探寻”我是谁”这种问题. 就我的观察来看, 我周围从高考工厂里出来的朋友们多多少少都有这种问题. 同质化的人群极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就像羊群一样容易操纵. 但是同质化对任何一个体都是灾难. 在唯一指标的指导下, 任何比较都会变成焦虑放大器, 把我认识的很多人都送进一个卷工资房子孩子的无尽循环.

“别人都好多论文和引用了我好菜啊”

把自己放在单一维度去比较, 就很容易陷入”我好菜啊”的思维陷阱, 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滥竽充数. 博二和博三的日常就是怀疑当初老板是不是看走眼了把我招进来的, 是不是马上要被开除了.

以我的经验要摆脱这个陷阱, 就得相信自己是一个特例. 而学习德语也是我特例化的一种尝试. 即使我在一个维度上有缺陷, 我仍然是这个世界不可替代的成分.

中国有大把博士, 德国不缺程序员, 会做饭的飞行员也不稀罕. 但是如果把所有特质合在一起, 我可以把自己放在一个”我是独一无二”的舒适圈中. 而尽管学习过程会很痛苦, 但是这样的痛苦吃得越多, 我的舒适圈越大.

虽然德语不能直接帮我解决”老板是不是要开除我了”的焦虑, 但是学德语的经验可以让我更冷静地应对挑战. 如果16个冠词都能应对, 科研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实在不行开一把duolingo.

“但你是程序员里为数不多会德语还做饭好吃的.”

差异化的比较缩小焦虑. 感谢读博最困难的时期, 高雅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安慰我. 让我终于能意识到诸如德语这样的尝试不是无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 我不是无意义的.

为了另一种可能

德国一个极右翼党派德国选择党AfD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经常因为其反对欧洲一体化的疑欧主义, 反对移民和难民的主张和在二战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观点而备受诟病. 尽管如此我倒非常欣赏他们取名的方式. Alternative, 直译为”多种可能性中的一种”, 直接暗示当下的状况是不够好的, 而这个政党能给德国带来另一种可能. 中文翻译成了”德国选择党”多少有些难懂. 因为”选择”在中文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 可以理解成是给德国的”另一种选择”; 但如果不巧当成了动词, 选择什么? 谁做选择?

不过Alternative仍然是个很好的词. 学习德语打开的是另一种可能, 不仅仅是视角上的开阔, 更是选择上的.

我记得前两天我老板和我聊AMD最近收购的一个初创. 聊到他的创始人有多肝. 我老板说我现在也可以带着我的人出门去创业, 过几年再让老东家AMD买回来. 但是我觉得朝九晚五很舒服了, 我希望能和家人一起, 三五不时休个假对我来说更重要.

我丝毫不怀疑我老板说的是真的, 但我悟出来的是, 人要有选择才会快乐. 同样是在公司上班, “我只能在这里上班”和”我现在也可以带着我的人出门去创业”带来的心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哪怕这个选择是我们不会去做的.

就好比我在美国的身份问题. 我要排期绿卡不是因为我只能润到美国, 而是我选择了这个地方定居. 要是呆不住了我就去德国找找工作. 虽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德国, 也没考察过实际的可行性. 但是语言关过了以后, 我在心底知道这是一种可能, 也许永远都不会打开的可能.

而德语帮我在”不可改变的现状”中找到了”另一种选择”. 或许这才是德语对我最大的意义.

Related